福爾摩斯名句之一:「The air of London is sweeter for my presence。」去年中黎到英國嘅香港人,可能一度都有類似感覺。既有初到異地新鮮感,生活空間擴大; 未咁快要應付繁雜稅項,但率先享受到相對低嘅食品價格,日日食牛扒、牛奶當水飲之類更成為討論區潮文內容。
不過事隔一年,大家要面對電費同燃氣價格抽升、雙位數通脹、食品日用品連環加價、公共財政惡化,英鎊見新低、全國面臨歷來最漫長經濟衰退、實質工資創有紀錄最大幅度收縮、連護士都要搵食物銀行幫手,多個行業工潮近五十年以來最嚴重… 加埋首相接連換人、難民問題等等,多個危機同時引爆,卓慧思上台之前枱頭已經大把問題,結果佢短短四十幾日任期的短命刺激經濟計劃產生更多問題,公共財政缺口更大,退休基金一度瀕臨爆煲。就算係不問世事,夜晚食飯仍然上網睇住港劇嘅香港人,都好難感受唔到呢度嘅生活成本壓力。
要具體顯示通脹失控到乜野地步,可以去倫敦英倫銀行博物館參觀下。嗰度除咗可以俾大家舉起金條感受下重量,仲可以欣賞佢點形容自己幾咁努力控制物價穩定。裡面仲有個互動裝置,要遊客利用控制桿控制圓管斜度,盡量將裡面嘅金屬球調校到中間位置,代表央行調節利率將通脹率控制喺大約2%目標。呢條圓管通脹刻度最盡都係10%,但現實通脹爆錶,加息亦未能夠遏止通脹,此情此境問大家can you control inflation,夠哂sarcastic嘅英式幽默。
離開博物館去超市行下,英國人生活必需、就算二戰食物配給時期都不可或缺嘅牛奶,去年七月4 pints仲係賣緊大約1.2英鎊,依家已經加咗差唔多三成去到1.55鎊。 去連鎖咖啡舖要搵到一杯賣3鎊以下嘅Flat white已經越來越難,價錢大眾化嘅三文治連鎖店Greggs,去年熱飲連包meal deal 3鎊有找,不過依家喺倫敦Zone 3分店都已經加價兩成,喺Zone 1買更加要4鎊以上。睇屋企電費單,就算有政府補貼,未真正入冬一個月都已經要折合過千蚊港紙,一年間加幅差不多五成。
今次影響擴散到經濟政治層面嘅生活成本危機,由去年下半年俄羅斯減少對歐洲天然氣供應開始。英國能源行業財政監管鬆散,天然氣期貨價格一抽升,就輕易導致大約30間能源供應商接連倒閉。之後俄羅斯入侵烏克蘭,俄國報復歐美制裁停止輸氣,荷蘭同英國天然氣期貨一再衝高,暴露英國倚賴外來燃氣供應兼缺乏大型儲氣設施的根本弱點。加埋連環不幸事件,包括法國多個核電設施要維修影響向英國聯網供電、美國原本幫手經海路運液化天然氣補充供應,不過相關得州港口又突然爆炸影響運作,令英國一路要捱高昂能源價格。目前就算天然氣期貨由年初高位大幅回落七成,但比去年初仲係高出三倍有多,就算捱得過今個冬天,又要驚出年四月能源費用補貼結束後電價急升,之後嘅冬天能源供應係咪充足亦係未知數。
英國天然氣期貨價格
大家目前祈求冬天唔好咁太凍,今個冬天除咗保暖,點樣保護財富免受通脹嚴重蠶食都係一大課題。趁入冬早入黑,外出時間減少,係多閱讀思考好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