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股海浮沉,如何學懂生存搵食的方法,不外乎從大師身上學習。今次介紹《投資名人堂》一書,財經專欄作家美股隊長透過了解多位歷史上最具影響力的投資者,包括「大鱷」索羅斯(George Soros)、「投機之王」利佛摩(Jesse Livermore)、價值投資大師Howard Marks等,為讀者提供了一扇了解成功投資策略的窗口。這本書不僅回顧了這些大師的成就與經驗,更揭示了他們背後的思維模式與價值觀,更從心理角度剖析投資成功與失敗的導因。無論你是資深投資者還是剛入門的新手,應該都可從中得到新的領會。 這本書開首幾章,介紹了索羅斯及利佛摩的一些事蹟,以及心路歷程。不過,著作對這些大師的投資技術層面著墨較少,反而更深入探討他們的心理層面對投資的影響。此外,書中更以作者個人經驗,解釋如何強化心理質素、如何提升投資決策力,以及怎樣應對順境逆境。以下總結一些書中要點,希望對漁夫系統用戶提升投資境界有所助益。 投資防身術:30周移動平均線 資深投資者,都有自己必須離場的規條。作者在書中,介紹了自己的投資防身術,就是靠30周線和10周線,去判斷資產價格的方向,以及處於「牛熊四階段」哪個階段,若該資產價格的30周線趨平甚或下跌,他就絕不會沾手。 各位如有看過《捕魚投資學》,應該都記得書中提過可以150天線或200天線的「斜率」來觀察大市強弱,以及Stan Weinstein的「牛熊四階段」,有助判別入市及離場時機,而書中Paul Tudor Jone II留給學生的投資原則,就是跌破200天線無論如何果斷沽貨。由此可見,投資之道,異曲同工。 其實,透過漁夫系統,亦可以利用「股市掃描」,篩選出「現價高於150天線」或「現價高於250天線」(美股系統則為Price above ...

Read More

「我避開了1998亞洲金融風暴,卻在2000年科網股爆破後,太早撈底輸了 一半身家…」 之後一連串的經歷,令我從中領悟到,投資股票不能單靠技術分析,或者一些人人都用嘅指數。以下與你一同走一回我二十多年的投資歷程。 由小到大對讀書無興趣,在老師眼中是品學兼差的壞孩子。直至中三開始,我幸運地遇到一位很好的補習老師,他以生動的方式教授,令我對數理產生濃厚興趣。最後, 連家人也想不到,我竟能獲得英國政府及大學的獎學金,三年免費留在英國讀博士學位,專注研究數學模型,寫電腦程式解決現實問題。 於英國求學期間,得到一位師兄的啟發,對投資股票產生濃厚興趣,每日最喜歡看金融時報,甚至差點因為過份沉迷而放棄博士學位。最終,都是不想令父母失望, 迫自己在兩年內交足七份research papers ,並順利獲得博士學位。 94年回流香港,於六大會計師樓 (現在的四大) 工作,擔任當年最難入行的助理管理顧問,從中可了解到不同公司的財務結構,真是獲益良多。 當時年少氣盛,因好彩遇上1996-97年大牛市,不但炒股賺到錢,同時人工兩年內倍升,所以有財力幫家人由4百尺兩房換港島東區老牌屋苑千尺大單位,而且還膽生毛借到盡,每月供樓支出竟然比月薪還要高。 後來得到一位上司的太太賞識,因而轉換工作至上市公司,擔任首席分析員,為大型地產及電訊項目設計估值模型。亦因工作關係,認識了一位地產前輩,全靠他的啟蒙,令我對樓市有深度了解。那時正值樓市的高峰期,供樓利息超過十厘,直至1997年的時候,前輩與我都認為香港樓市已出現泡沫,令我意識到,萬一樓市大跌會變成負資產的危險 ...

Read More

世界盃英格蘭八強出局,又再被十二碼魔咒纏擾。呢屆好有機會係美斯、C朗、摩迪、蘇亞雷斯等老將最後一屆出戰,數番由1986年開始,今屆已經係自已睇嘅第十屆世界盃,忽然諗起年紀唔細,唔知仲有幾多屆可以睇,睇一場、少一場的事實都幾得人驚。 ...

Read More

第一次外國睇世界盃,今屆卡塔爾主辦時差好夾歐洲時區,分組賽四場波最早朝早十點、最晏夜晚七點開波,唔駛喺香港咁要較鬧鐘凌晨起身。亦好彩呢邊政府將能源價格所謂「上限」暫時壓低到每年2500英鎊,否則按市價每年4200鎊收費的話,除番開每個月平均電費要超過三千港紙,隨時大家開電視睇波都要諗過度過。不過想幫英格蘭打氣,超市仲係有唔少平價貨可以揀。 ...

Read More

近幾日英國熱門話題除咗C朗接受Piers Morgan訪問炮轟曼聯,另一個就係財相侯俊偉嘅秋季財政預算。大約兩個月之前,前財相關浩霆先公布450億英鎊「小型」預算案減稅刺激經濟,但秋季預算變為減開支及加稅550億鎊,極速由寬鬆轉為緊縮、相差千億,呢頭話帶大家去omakase,轉個頭就逼大家食營多,令民眾頭暈轉向,親保守黨傳媒如Daily Telegraph都連日出文,批評預算案違背保守黨低稅率承諾。 ...

Read More

福爾摩斯名句之一:「The air of London is sweeter for my presence。」去年中黎到英國嘅香港人,可能一度都有類似感覺。既有初到異地新鮮感,生活空間擴大; 未咁快要應付繁雜稅項,但率先享受到相對低嘅食品價格,日日食牛扒、牛奶當水飲之類更成為討論區潮文內容。 ...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