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大家同時涉獵港股與美股,就會發現有一些耳熟能詳的港股,也可以再美股市場進行買賣,通常是以美國預託形式,包括ADR(American Depository Receipts,美國預託憑證,也稱美國預託證券)及ADS(American Depository Shares,美國預託股份)。有很多人未必能了解ADR和ADS兩者的區別,本文將為你作出簡單介紹,幫助你穿梭香港與美國兩個股票市場,增添投資靈活性。 ADR是什麼? 我們常常聽到的ADR,又稱為美國預託憑證(American Depository Receipts),是一種允許投資者在美國證券交易所中交易非美國公司股票(例如中港股市的上市公司)的憑證。不過,ADR並非股票,只是由美國金融機構例如大型銀行所發行的交易憑證。操作原理是,金融機構買入一定數量的外國上市公司股票,然後按比例賣出ADR供投資者交易。 ADR的持有人,本身不算持有股票,沒有公司投票權,但可獲分派股息,也可申請轉換為普通股。由於ADR以美元計價,並會以美元支付股息,所以投資者無需兌換其他貨幣便可進行交易,方便美國投資者直接買賣。 而ADR與本身國家/地區上市的股份,是可以互相兌換的,因此兩者股價多數亦步亦趨。以港股為例子,騰訊港股(00700)與ADR(TCEHY)的兌換比例為1:1,港股股價為424.6港元,ADR則大約為55.1美元(424.6/7.7=55.1)。又例如比亞迪港股(01211)與ADR(BYDDY)的兌換比例為1:2,港股股價為288.6港元,ADR則大約為74.96美元(288.6/7.7 x 2=74.96)。需留意的是,上述只是簡單計算,由於交易時差及兩地投資者對前景的不同看法,港股與ADR的價格未必如計算般反映,有時會出現溢價或折讓。一般而言,港股的價格是主,交易時間在前,ADR走勢會受港股走勢影響。 ADS又是什麼? ...

Read More

隨着衍生工具市場發展,越來越多的投資者開始涉足牛熊證(Callable Bull and Bear Contracts),這是一種基於多種底層資產(如指數或股票)的高槓桿衍生金融工具。牛熊證的魅力在於它允許投資者在市場上升或下跌時都能尋找獲利機會。對於那些喜歡以小博大的投資者而言,牛熊證提供了一種相對靈活且具潛力的投資選擇。 那麼,什麼是牛熊證?簡單來說,牛證是用來押注底層資產價格上漲的工具而熊證則是用來賭其價格下跌的工具。無論你是投資新手還是經驗豐富的交易者,了解牛熊證的運作原理、投資策略與風險管理,都是至關重要的。 在本文中,我們將深入探討牛熊證的基本概念、如何進行投資、以及相關的實務操作,例如牛熊證到期時的處理、收回機制、剩餘價值的退回等,希望幫助你在這個充滿挑戰的市場中,找到適合自己的投資策略,實現更高的投資回報。 牛熊證各項術語簡介 行使價:牛熊證通常設有一個行使價,投資者在到期時可以按照該價格買入或賣出底層資產。 收回價:牛熊證設有收回機制,若相關資產價格觸及收回價,牛熊證便會被提早收回不能再作買賣。牛證屬看好產品,收回價設在現價下方;熊證屬於看淡產品,收回價設在現價上方。 到期日:牛熊證設定不能再買賣的日子。指數牛熊證通常定為相關指數的即月期指結算日,股份牛熊證則由發行商預定為某月某日。 最後交易日:為到期日前的一個交易日。 計價日:指數牛熊證的計價日為到期日,股份牛熊證的計價日為最後交易日。 街貨量:每隻牛熊證都有指定的發行量,於新上市時所有持倉都在發行商手上,然後逐步因應市場需求出售給散戶,散戶持有的牛熊證總數量就稱為街貨。 ...

Read More

在全球最大的股票市場中,美國股市無疑佔據着舉足輕重的地位,而標普500指數作為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指數之一,涵蓋了約500家主要上市公司,不但佔了美股市場約80%的總市值,成分股更包括微軟(MSFT)、輝達(NVDA)、蘋果(AAPL)等知名企業。對於投資經驗較淺或不擅長選股的投資者來說,標普500指數ETF(交易所交易基金)是一個進入美股市場的理想選擇。 然而,如何判斷購買標普500指數ETF的最佳時機?利用漁夫系統幫手,可以降低風險、額外增加回報?此外,除了正統的標普500指數ETF,是否還有其他專門的ETF選擇可以考慮?在本文中,我們將深入探討這些問題,幫助你作出明智的投資決策。 三大熱門S&P 500 ETF 標普500指數ETF是一種被動式投資基金,主要目標是跟蹤標普500指數,特點是可以在交易所買賣,而且流動性強可隨時套現,所以頗受投資者歡迎。為迎合市場喜好,目前市面上有幾家主要機構提供標普500指數ETF產品,包括: (1) SPDR S&P 500 ETF Trust (SPY) ── ...

Read More

什麼是縮表?縮表意思有兩個? 「縮表」的廣意可以是指代美聯儲(Federal Reserve System)的緊縮貨幣政策,也被稱之為「量化緊縮」(Quantitative Tightening,簡稱 QT),是一種調控貨幣的手段。與「量化寬鬆」(Quantitative Easing,簡稱QE)相反。 ...

Read More

美國公債殖利率可謂現代經濟最重要的指標之一。你可能聽過 10 年期公債殖利率、收益率曲線倒掛這些艱深的詞彙,但到底怎樣理解它們的意義?背後和股市、加息又有什麼關係?本篇將會深入淺出,逐一說明。 ...

Read More

買賣股票不只為了股價盈利,鍾情收息股的大有人在。為了跑贏通脹,不少香港人選擇成為「息魔」,渴望以持有股票收息的策略,穩定地追求回報,最起碼面對波動不會過份提心吊膽。如果股價日後還有增長,長線投資隨時「財息兼收」、「有升有息」,廣受投資者青睞。 不過,收息股真的如此完美嗎?收息股是否就是「穩陣」的代名詞?當中存在什麼陷阱、什麼盲點,讓投資者白白投入資本,卻以抗通脹之名,白白賠下資本、賺息蝕價? ...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