負財富效應的定義與例子:它帶來什麼影響?只是減少消費那麼簡單?

November 22, 2022

相信許多人沒有聽過「負財富效應」,或者不知道它有什麼特別。作為一個經濟專業術語,負財富效應嘗試解釋一種投資/消費的心理現象,而且在多年前已經被驗證有效。在本文中,你將會由定義開始,慢慢瞭解這個概念和理論,加上一點例子,深入認識負財富效應。

什麼是財富效應/負財富效應?

財富效應:

在理解負財富效應之前,先理解「財富效應」(英文:TheWealthEffect)吧。經濟學術語、行為經濟學理論——財富效應,又稱庇古效應(英文:Pigou Effect),指人們的消費會和財富帳面價值保持相同方向。

舉例來說,如果人們的資產有增長,他們會傾向花費得更多,因為他們財務上感到更安全,更有信心,推動市況繁榮;但一星人們的資產是不斷貶值,他們會傾向減少消費,經濟就會受到衝擊。

不只個人,理論也適用於企業。因為公司在招聘、開源等支出上類似於消費者的花費信心。

負財富效應:

而「負財富效應」強調,這種不安感和影響程度,一般比「正面」、「上升」時來得更大。它指出,市場價格(包括股價樓價)、金融資產處於下跌/熊市的時候,人們不只持有的財富減少,更會影響消費者信心。人們變得謹慎花錢、抑制消費衝動並短期減低開支傾向,大體經濟亦因消費需求萎縮,而變得疲弱不景氣,增長乏力。

提出這個概念的 Gottfried von Haberler,是一位奧地利裔經濟學,曾任國際經濟協會主席並寫下兩部經濟相關著作。他在研究中表示,在就業市場不飽和的情況下,即使整體價格下降,其實是令實際財富價值有所增加,而他們會將過多的貨幣支出以減少實際貨幣餘額。

股市中,財富效應/負財富效應代表什麼?

說穿了,財富效應反映牛市/熊市的消費者支出心理,概念著重於解構「消費者信心」如何被投資組合價值增長/下跌而改變,從而影響支出/儲蓄水平。

乍看之下,財富效應刺激消費的觀點有道理,因為我們可以合理地假設,任何從房屋或股票投資獲得巨額收益的人,都會更傾向於在昂貴事物上揮霍,反之亦然。

不過,仍然有反對聲音認為,資產財富增長/減少,不代表可支配財富的變化,因為股市收益可以視為帳面變動,未實現盈制/虧損,不一定是影響支出/儲蓄的最重要因素,稅收、家庭開支和就業趨勢可能才是更大影響。

負財富效應帶來的影響

簡而言之,負財富效應令人們在「將金錢分配在消費與儲蓄」的份額上產生變化。其中要介紹邊際消費傾向(英文:Marginal Propensity to Consume, MPC),和邊際儲蓄傾向(英文:Marginal Propensity to Save, MPS)相呼應,兩者相加的值應為 1。

舉例,假如股票市場每增長 1 元,會相應地令消費增長 0.04 元的話,MPC就會是 0.04。但研究機構驗證,負財富效應會令減少消費的幅度大於股市增長所帶來的幅度。即是說,假如現在股票市場每下跌 1 元,消費萎縮的 MPC 可能是 0.07。

為什麼會這樣?因為負財富效應會帶來以下事實:

一)人們實際收入減少

如果考慮到一些投資者以長期投資(績優股)作為收入來源的話,在熊市中可能會減少得到收入或失去以往的穩定收入利得,導致消費下降的結果。數據指出,美國股市在 2000 年以來縮水逾6萬億市值,換算每個三口家庭損失約 55 萬港元;加上消費者支出佔美國 GDP 70%,負財富效應尤為顯著。

二)消費者缺乏信心

資產價格的升跌絕對會在心理上左右經濟發展。由於股市被視為未來收入的預期,也會致使消費者失去消費信心。這理論最早在 1950 年代已被提出及獲得肯定,因為消費者傾向將消費分為暫時性和持久性的;而損失也一樣,他們在長時間資產下跌的時候,都會心理上覺得是損失由暫時性轉化為持久性的,導致他們的消費意慾下降,也進一步降低市場信心。

換句話說,股市樓市一旦出現蕭條情況,將自然令消費行為變得保守、減少消費信貸,企業投資也會進一步減少。

三)融資情況惡化市場只會更差

像是一個惡性循環,由於市場下跌,變相給予一個「不好的訊號」,讓投資者因害怕財富減少而更不敢注資入市。持續的蕭條和證券市場資金不及以往流通的局面,都會推高企業的融資、集資的成本,同時影響盈利,也進一步對員工收入帶負面影響。

.

財富效應源自物價水平或資產價格改變:

假設某甲有存款一萬元,如果價格水平下降,甲的存款金額雖然不變,但實質購買力上升,如果甲因此增加消費,就是財富效應了。

負財富效應的例子/例外?

其中一個日常切身例子,就是亞洲金融風暴前後的對比:90年代起,由於負利率推動,投資市場股樓皆升,有一定可觀增長之後,就見到百業興旺,尤其高檔次消費的增加,消費相對蓬勃。

相反,當金融風暴、樓市泡沫最終要爆破的時候,負財富效應就非常明顯,不只業主資不抵債現負資產,更有不少消費衝擊,生活習慣的改變如節衣縮食情況明顯。

然而,外國經濟名人 Karl Case 和 Robert Shiller,其實亦以彙編的數據提出了一項負財富效應的例外:從 1975 到 2012 年的數據,即使美國住房市況不俗,2001 年至 2005 年之間的家庭支出總共增加約 4.3%;但在 2005 至 2009 年的崩盤相比,住房財富的下降將導致支出僅下降約 3.5%,導致有人質疑負財富效應的研究被誇大了。

影響財富效應的因素?中國股市財富效應影響有限?

有人認為,財富效應要視乎股市/樓市的市值廣度。如果規模不足,即是投資者人數不多,或家庭股票財富的佔比、市場參興度不是太高的話,一般財富效應的影響也是有限的。

例如有分析認為中國股市就是一例。由於起步較外國市場晚,加上制度不規範,近20年來,在流通程度、股民佔比等數據上都落後其他國家,斷言財富效應不一定在中國發生或者效果比外國的弱得多。

重要聲明

股市漁夫內的所有內容,包括本影片,絕不構成任何投資意見或購買任何股票及金融產品的特定推薦意見及/或不構成任何游說或要約,以購買、出售或以其他方式交易任何證券、期貨、期權或其他金融工具或其他產品,漁夫系統的內容亦並非就任何個別投資者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及個別需要而編製。投資者不應只按漁夫系統的內容進行投資。用戶必須留意,漁夫系統的所有訊號,並非是買賣訊號或任何投資建議,而所有訊號均是全自動用第三方提供之客觀市場數據計算出來的結果,當中並不涉及任何人為的想法、修改、修訂或任何投資建議。本網站包含的所有內容、資訊、訊號,並不針對任何特定的投資目標、財務狀況以及可能使用或接收該內容的特定人員的特定需求。在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投資者應考慮各種金融產品的個別特點、個人的投資目標、可承受的風險程度及其他因素,並適當地尋求獨立的財務及專業意見。

更多文章與貼士

政策萬能?

政策萬能?

新年預測

新年預測

加入免費群組

股市漁夫盡快上岸群

助大家成為股市漁夫, 盡快上岸既群組,談討香港及美國股市,免費分享心得,歡迎任何類型的炒家或投資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