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術分析】真的有用嗎?有什麼限制與假設?了解底層邏輯

October 27, 2022

不少股票投資者喜歡從企業基本面,例如估值、行業趨勢來分析股票。可惜的是,這些因素並不總是反映在價格中。反而,技術分析旨在通過歷史數據來預測價格走勢,利用統計分析和行為經濟學等技術,幫助投資者找出價格「趨勢」,甚至判斷出買入和賣出的切入點。在本文中,你將會從技術分析的入門到攻略,由淺入深地了解。

什麼是技術分析?

簡言之,技術分析作為一種交易學科,會基於過去價格的變動,檢查並預測未來金融價格變動。透過從交易活動中收集的趨勢作統計分析,例如交易量、大手買入等資料,甚至嘗試以圖表的形式評估投資的強弱程度、進出時機,識別隨時間而變化的交易機會。

技術分析中,與價格有關的數據(或著名分析師 John Murphy 所指的「市場行為」),是指特定時間內,給特定證券的開市價、最高價、最低價、收市價、交易量或持倉量的任意組合。而時間範圍可以是 1 分鐘、5 分鐘、10 分鐘、15 分鐘、30 分鐘、每小時、每日、每週或每月,並且會觀察和紀錄一段較長時間。

因此我們可以說,技術分析其實與天氣預報類似,它不能夠對未來有「絕對的」預測;相反技術分析只是幫助投資者預測一段時間內價格「可能」會發生的變動。

而且,只要是受限於供需力量而影響價格的投資標的,基本上都適用技術分析。例如,股票、指數、商品、期貨、外匯等任何可交易工具。

技術分析與基本分析的分別?

在交易策略的層面,基本分析和技術分析可謂「光譜的兩端」,亦是一般投資者作出投資決策最主要的兩種方法,各自都有支持者及批評者。

兩者可能具備的唯一共同點,就是分析的目的都是判斷未來趨勢,預測投資走向。

基本分析———傾向衡量企業財務數據

簡單介紹基本分析,它是一種通過研究「基本面」預測證劵走勢的科學,包括了解整體宏觀經濟、行業前景狀況、乃至公司營商地區、公司財務狀況和管理各方面得出結論。主要衡量現金流、資產及負債、回報率等財務數據為最重要特徵。

技術分析——傾向衡量價格模式、股票趨勢

與之相對,相信技術分析的投資者則認為價格走勢由市場參與者的供求帶動,而當前價格其實已經反映企業價值,在買賣趨勢上更有重複模式。他們更傾向生成和使用圖表、指標來衡量市場變化,包括常見的移動平均匯聚背馳指標 (MACD)、相對強弱指數 (RSI) 等。

概括地說,兩者分析風格形成對比,技術分析側重於價格和數量的研究、模式或趨勢;基本分析則更看重企業營運狀況,試圖透過財務報表反映的業務結果,去評估其公允價值。一般技術分析的投資期可長可短,但普遍都比基本分析短。

技術分析的出現?

查看歷史,沿用至今的技術分析,原本是由《道氏理論》編輯 Charles Dow 的論文中發展出來,並於 1800 年代後期引入學術領域。這不僅是對金融市場百年來的行為觀察,也同時確立《道氏理論》及開發更多應用可能,最終激發出技術分析的利用和發展。

後來,因為 William P. Hamilton, Robert Rhea, Edson Gould, John Magee 等人漸漸加以研究及增潤貢獻後,終將技術分析的趨形發展起來,演變成如今多達數百種模式和信號的交易策略,目前更重視電腦技術的應用。

當然,其中一個被認為是技術分析「始祖」——同樣是 18 世紀被日本交易者發明演化的「K線」(Candlestick chart、又篇陰陽燭),也是技術分析發展中功不可沒的、現今最常用的圖表之一。

技術分析基礎入門必讀——三大關鍵假設?

在詳述技術分析之前,我們必須探討其背後的理論假設,否則難以發揮真正作用。

技術分析的最大假設是,證券價格已經反映了所有公開可用的信息,並受供需力量影響,過去交易活動可以成為未來價格變動的有價值指標。它偏向價格「內部」分析,及慣於重複其本身模式。

創建道瓊公司及「華爾街日報」的 Charles Dow,亦曾發表過一系列有關技術分析的社論,當中包括以下兩大假設,形成了技術分析的交易框架:

  1. 市場是有效的,即其價值將是影響證券價格的因素。
  2. 即使市場價格變動看似隨機,它仍然會依一種「可識別」的模式、趨勢來移動,而該模式、趨勢往往會隨時間推移而重複。

然而,在 Charles Dow 建立的假設之上,一些專業分析師通常會再補充以下假設,以補完及打造技術分析領域的基礎:

一)市場已折扣一切(The market discounts everything)

技術分析師認為,從公司的基本面、至廣泛市場因素、以及投資者心理等所有相關信息,統統都已經在股票價格上充分反映,即代表價格是公允而合理的。

說白一點,這觀點與「有效市場假說(EMH)」 一致,也類似於當中的「強和半強形式」。兩者同樣旨在說明,市場價格已由參與者的行動總和決定,只要解讀和分析這些信息,即可形成對未來的看法。

二)價格變動非隨機,而在「趨勢」之內:

它否定「無規律地波動」的說法,技術分析師認為價格在市場必然會會呈現出趨勢,不論觀察的時間範圍多長亦然。換句話說,價格理應會延續過去的趨勢。

因此,大多數技術分析師同意趨勢一說,不過亦有人會承認一段時期內,價格可以沒有任何趨勢。金融暢銷書作者——Jack D. Schwager 在著作《Schwager on Futures: Technical Analysis》中曾表示:

「市場可能會出現長時間的隨機波動,並夾雜著更短的非隨機行為……圖表分析師的目標是識別這些時期(即主要趨勢)。」

是的,上句的意思是「趨勢」可以被技術分析師識別,並從中賺錢,不論短期還是長期趨勢亦然。

三)歷史一定會重演:

畢竟技術分析已經使用近 100 多年之久,技術分析師認為投資者會集體地重複以上的趨勢變化。換句話說,歷史是會重演的。

歸因於市場心理,技術分析師相信市場是不理性的,而且人們的恐懼或興奮等情緒非常容易預測,也會經常重複,導致看似隨機的市場走勢、價格變動模式得以重複。而這些論點都從可確認、可預測的價格圖表中反映出來。

由上而下、下而上的技術分析?

談到技術分析的應用,一般有「自上而下」及「自下而上」兩種方法。通常,短線投資者會採用自上而下的方法,而長線投資者會採用自下而上的方法:

上而下分析 (Top-Down Approach)

「上而下」即是由經濟大環境開始分析、到行業狀況、最後才是股票的公司。因為著眼點由宏觀分析至微觀,通常被認為是一種適合於任何類型市場的策略,也是專注於短期收益的估值方法。

具體例子如先關注息口因素,再考慮地區的產業鏈,最後才揀選個股,可能會以突破 50 天移動平均線等指標作買入條件。不少基金公司正正是採用這種策略選股,讓決策更多樣化。

下而上分析(Bottom-Up Approach)

相反,「下而上」分析即是先考慮個股情況,宏觀經濟觀點只屬次要考量點。買入點、賣出點,這些都是最根本的投資考慮因素。該分析旨在找出下跌趨勢中被低估的股票/上升趨勢中被高估的股票,並從中分析及確定可能的交易切入點。

一般而言,這種決策方法被認為是尋求「價值」,因此尋找具有潛力的股票非常重要,投資者是打算從長遠角度看待交易。

除此之外,不同類型的投資者可能偏好不同的技術分析。例如短線投資者喜歡以簡單趨勢線和交易量指標做出決策;而「炒波幅」的投資者亦可能傾向圖表及技術指標;而使用自動算法交易的投資者更可能有完全不同的要求,讓多個技術指標組合來作投資決策。

技術分析的種類及相關指標

技利分析沒想像那麼複雜,通常會透過觀察圖表或指標來識別當前市場趨勢,以及確定這個趨勢的強度及其持續的可能性。

由於技術分析具備不同功能,開發出逾百種模式和信號可以在特定場合使用。目前技術分析師會認為技術分析適常包含以下三項:

  1. K 線及形態
  2. 技術指標
  3. 成交量

K 線及形態

K 線(陰陽燭)所紀錄的資訊包括「開市價」、「收市價」、「最低價」、「最高價」,加上線圖的顏色可以顯示上升和下跌,是一種便利的分析圖形。懂風閱讀 K 線就會理解交易的賣壓和支撐大約在哪裡。

如果配合多個 K 線就會形成代表特定趨勢的形態,例如:

  • 「雙頂」/「雙底」;
  • 「頭肩頂」/「頭肩底」;
  • 「射擊之星」/「黃昏之星」;
  • 「錘形」/「倒錘形」等等。

每一種 K 線形態都可能代表不同的趨勢,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再作參考。

技術指標

技術指標被廣泛應用,令確定總體趨勢變得容易。一般可以查看趨勢線、移動平均線、高位/低位來確定。舉例,假如價格保持向上傾斜的趨勢線、保持在移動平均線之上、或每次回調形成更高的低位,都可以說明趨勢向上,反之亦然。

而且,這些指標同常被分為振盪類、趨勢類兩種,分析師通常可以透過技術指標對市場狀況一目瞭然,常用的指標如下:

  • 移動平均線(Moving Average);
  • 布林通道(Bollinger Band);
  • KD隨機指標(Stochastic Oscillator)
  • 相對強度指標(Relative Strength Index,RSI)
  • 一目均衡圖(雲圖)
  • 平滑異同移動平均線指標(MACD) 等等。

技術分析有什麼局限?

多年來,技術分析並非沒有受過評擊。以下就是技術分析的一些局限:

歷史不會完全重演

多年來,技術分析並非沒有受過評擊。其中一個技術分析會「失效」的論點是,歷史根本不是百分百重演。假如是這樣的話,就代表著價格趨勢模式值得懷疑,價格亦可能只是隨機的。

自我實現預言

還有人會說,技術分析只在某些情況下有效,而且是僅構成「自我實現預言」的時候。舉個例子,由於技術交易者一般會在 200 日均線下方止損,一旦價格真的跌破均線,引致的賣盤將會讓其他交易者面對短期拋售壓力,增加下跌趨勢。這很可能是證實了技術交易者的預期走勢,但也是因為原先的種種自我預言而造成的。

人人都看到的信號

另外,亦有人會說「當一個技術指標被足夠多的人看見,他們將會使用相同的信號。」假如真的這樣的話,要不就是為時已晚:趨勢與轉勢不同,改變方向的時候投資者大多是後知後覺;要不就是有人想「偷步」進行相反方向的交易,導致技術指標失效。長遠來看,價格可能無法向技術指標所預示的方向推動。

技術分析也是主觀的

承上所述,其實技術分析是主觀的。每位投資者各自有個人偏見,在分析圖表時常有偏差。因此,即使是一樣的圖表都可以有不同的解讀,導致技術分析更像是一門藝術而不是一門科學。杯子是半空的還是半滿?一切都是觀點與角度。

指標可以無限推演

可惜的是,即使在確定了新趨勢之後,總會有另一個「重要」支持/阻力位存在。技術分析師通常會被指控,從來不會「不合格」,因為他們無論看漲看跌,也總有一些指標或某個水平可以證明他們的觀點。

指標不是全然「有效」

剛學習技術分析時,你會以為某指標達成條決後就代表買入/賣出信號。但事實不是這樣的,即使一個指標已達轉勢訊號,都不代表會立即轉勢,箇中解釋可以因情況而異。例如,當頭肩形態的頸線被打破時,不就代表賣出信號?但它可能會受到其他因素影響,例如成交量和動量、股票本身的行業特點,都可導致指標「無效」。

技術分析甚至會有不適用的時候?

不僅上述的局限,技術分析應用要行之有效,還需要具備以下 3 個條件。否則,輕則影響分析的準確性,重則令技術分析完全無用武之地:

  1. 需具一定流動性:
    意思是股票交易量充足,大量投資者可以快速輕鬆地交易,而不會於短時間內大幅改變市價。相反,在交易稀少的時候,買賣雙方都可以因缺乏交易對手而改變買賣價;這情況亦更易被個別投資者操縱價格,導致價格被「外力」左右,因此交投淡靜的股不適宜進行技術分析。
  2. 無人為因素左右:
    拆股、配股、派發股息等股權行動都屬於人為的價格變化。這些變化會很大程度地限制了技術分析的應用,不過這些外部價格影響通常可以透過調整歷史數據來解決。
  3. 無極端新聞消息:

技術分析無法預測極端事件,包括公司首席執行官意外死亡等商業事件,以及恐怖行為等政治事件。當“極端新聞”的力量影響價格時,技術人員必須耐心等待,直到圖表穩定下來並開始反映此類新聞帶來的“新常態”。

重要聲明

股市漁夫內的所有內容,包括本影片,絕不構成任何投資意見或購買任何股票及金融產品的特定推薦意見及/或不構成任何游說或要約,以購買、出售或以其他方式交易任何證券、期貨、期權或其他金融工具或其他產品,漁夫系統的內容亦並非就任何個別投資者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及個別需要而編製。投資者不應只按漁夫系統的內容進行投資。用戶必須留意,漁夫系統的所有訊號,並非是買賣訊號或任何投資建議,而所有訊號均是全自動用第三方提供之客觀市場數據計算出來的結果,當中並不涉及任何人為的想法、修改、修訂或任何投資建議。本網站包含的所有內容、資訊、訊號,並不針對任何特定的投資目標、財務狀況以及可能使用或接收該內容的特定人員的特定需求。在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投資者應考慮各種金融產品的個別特點、個人的投資目標、可承受的風險程度及其他因素,並適當地尋求獨立的財務及專業意見。

更多文章與貼士

政策萬能?

政策萬能?

新年預測

新年預測

加入免費群組

股市漁夫盡快上岸群

助大家成為股市漁夫, 盡快上岸既群組,談討香港及美國股市,免費分享心得,歡迎任何類型的炒家或投資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