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過去嘅聖誕大家行禮如儀慶祝,英國超市繼續有大量節日食品,但目測 50 幾鎊一隻嘅火雞,喺生活成本危機下銷情麻麻;電視台循例又播 Love Actually,最大分別係聖誕文告由查理斯三世發表。
大行分析員
臨近年尾行禮如儀嘅仲有大行分析員,又要為未來一年指數目標做預測。就算往年預測有幾唔準,報告始終都要出,亦總會有傳媒因應呢 D 目標再評論一番。
回顧去年底就算睇得淡嘅外資行,都估恒指年底見二萬五,樂觀嘅睇二萬八甚至德銀望三萬七,結果到今年十月底恒連指萬五點都穿過,如果唔係年底發力收復部分失地,呢 D 預測顯得更加難睇。
俄烏戰爭
去年底大行分析員做完預測,事隔幾個月就有俄烏戰爭。
一年前俄軍一路喺烏克蘭邊境增兵,英美情報部門打哂開口牌警告俄軍將會出兵,但少有分析員睇佢係主要風險因素。
俄國揮軍入侵之前,唔少人都當普京只係做吓樣、攞討價還價籌碼,恒指喺二月中仲有二萬四、五左右。
開戰後大家先驚覺烏克蘭對全球糧食供應之重要,其後能源價格抽升、推高通脹令央行要更快速加息,都出乎市場意料之外。分析員連兩個月後發生的事都未能預測,更顯得為一年後指數定目標之虛妄。
危機爆發前分析員掉以輕心例子,仲有恒大事件。
恒大債務危機
恒大債務危機初期,彭博房地產分析員開網上研討會討論,好記得當有人問及事件係咪會觸發連鎖反應、導致整個內房產業陷入危機時,一眾講者都認為恒大只係個別事件,話內房市場規模極大,單一企業問不足以導致嚴重問題云云… 誤服定心丸後果嚴重。
市場未能預測眼前危機,而危機爆發後對未來過度悲觀的例子亦唔難搵。
疫情
近三年前的 COVID-19,美股跌到觸發熔斷機制陷入技術熊市後急反彈,當時彭博 Market Live 一眾編輯繼續悲觀話個市未見底,但結果專家智慧又再出錯。
曾經以為攞住各大行報告加埋彭博等重量級財經資訊來源輔助,可以比一般投資者更有能力選股、取得更高 active return,但若果未能正確篩選排山倒海資訊,最後只係變咗不斷接收雜音做投資決定,反而更易損手。
小结
經過呢幾年,發覺未來似乎越來越難預測:兩年前今日估唔到自己會喺英國;一年前今日,亦難以估到電費會加到超過兩千英鎊一年,連救護車司機都要罷工,有人為慳電費連焗爐都唔敢用。
眼下中國急速放寬防疫措施,係正式復常定係會帶來更大問題?
踏入 2023 年繼續係一大堆問號。